央广网许昌5月10日消息(记者 彭华 见习记者 郝振青)带领摊主出摊、催促餐饮门店外摆、给商户派送“胖东来同款面罩、头套”……今年以来,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城管频频“出圈”,受到众多市民和网友点赞。近日,央广网记者走进许昌,探访魏都区城管“出圈”背后的“流量密码”。
“很多年前,我们商户一听到‘城管来了’,就感觉很害怕,想着要赶紧收回外摆的桌子。但是现在,见到城管感觉很亲切,有时候他们还会催着我们摆摊,让我们摆桌子、铺红地毯,跟我们相处得非常融洽,店里的收入也有了不小提升。”说起当地的营商环境,魏都区魏源广场某火锅店经理任艺多滔滔不绝。
据悉,魏都区城管局通过召开“商户共商共治共享”座谈会,与辖区商户面对面交流,听取意见建议,有效打通服务为民零距离,走出了一条商户“互相帮助、互相监督、自我管理、共创文明”的管理新路子,同时践行服务型城管模式,推进精细化管理,构建“大城管”格局。
据魏都区数字化城市运行中心主任刘培娜介绍,去年以来,魏都区城管局转变管理理念,从被动的管理执法转变为服务型执法,采取了一系列暖心举措,让商户在经营过程中可以更安心、更放心地做生意。
“比如说,去年我们帮助商户外摆,今年又做到催促商户外摆,给流动商贩划定固定的区域,让他们安心售卖。同时,也为外地来卖瓜果的商户安家,为他们提供住宿、充电等。通过这样一系列措施,提高商户的收入,增加他们的幸福指数,这样,我们魏都区城管工作起来才更有干劲。”刘培娜说。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听到魏都区春秋广场夜市摊主马六说得最多的一个词便是:“团队精神”。
“我今年已经60多岁了,在夜市卖臭豆腐有10多年了。这两年感受最深的是,魏都区城管局的团队精神可好。这批城管都很年轻,敢想、敢干。”马六和记者说,去年春秋广场的摊主们向城管反映了夜市充电不方便的问题。今年,该问题就已经被解决了,春秋广场安装了充电桩。
据了解,魏都区现有46000多户市场主体,非流动人口和流动人口共有近60万,一线人。
“小商小贩占道经营问题是很多城市的通病,执法和被执法之间的矛盾是一大问题。68个执法人员面对近60万群众,不能要求群众先变,也不能要求商户先变,必须城管先变。在城管和商户的双向奔赴过程中,城管必须是第一个改变的人。”魏都区城管局局长景海燕说,只要把群众急难愁盼的事做好了,城管的执法形象自然就立起来了。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据景海燕介绍,去年,魏都区城管局提出,要把过去的吆喝式执法转变为示范式行动执法。城管在执法过程中不允许大嗓门、不允许吆喝,巡逻上的喇叭全部去掉,把“原来的吆喝式执法”换成“帮商户挪一挪、抬一抬”,所有城管人员一定改变城管形象,树立职业尊严和价值感。
魏都区商户李欣是许昌本地人。4年前,她在魏源广场开了一家烧烤店。今年4月20日,魏都区城管局允许商户提前外摆,李欣店里的餐桌从10多桌增加到20多桌,营业额也随之翻了一番。
“现在城管的执法方式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他们会跟商户一起商讨事情咋样进行,商量事情怎么样做会更好一点。我们也愿意跟他们沟通。城管整体形象立起来,会让外地游客慢慢的变多,我们也慢慢变得高兴。”李欣说,接下来,店里还将增加餐桌外摆数量,同时也加强服务、增加菜品,让更多外地游客感受到许昌人的热情。
提起下一步计划,刘培娜表示,魏都区城管局将继续围绕游商占道、店外经营等痛点难点问题,召集商户一起研讨,进一步提升商户收入,把城市管理得更规范、更有序,达到“共创、共管、共建”双赢目的。
“出摊的摊主大多是低收入群体,每个摊位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生计。假如没有这个生计的话,他的生活会很困难。所以,从民生的方面出发,魏都区城管局的‘柔性执法’和服务是非常有必要的。”魏都区委副书记、区长李淼和记者说,执法方式具体好不好,商户和群众说了算。当然,执法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还需要在工作中不停地去探索、去改进,让城管与商户的关系越来越融洽,让市场环境越来越好。
通过这样一系列措施,能提高商户的收入,增加他们的幸福指数,这样我们魏都区城管工作起来才更有干劲。”马六和记者说,去年春秋广场的摊主们向城管反映了夜市充电不方便的问题,今年该问题就已经解决了,春秋广场上安装了充电桩。“流量密码”三:当前及未来城管和商户双向“奔赴”魏都区商户李欣,是一位许昌本地人,4年前,她在魏源广场开了一家烧烤店。今年4月20日,魏都区城管局允许提前商户外摆,李欣店里的餐桌从10多桌增加到20多桌,营业额也随之翻了一番。